印花厂家,手工印花厂

来源:用户投稿 2024-05-13 11:42:01

手工印花厂

在潍坊滨海风筝放飞场,他们展示了一把“什么都能上天”。

坊间素有这样的说法:“世界风筝之都在潍坊,风筝生产基地在王家庄子。

”据统计,目前王家庄子风筝生产加工企业有200家左右,网店100多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生产能力8000多万只风筝,年产值2.8亿多元,年产销居全国第一,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

如今,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他们的风筝产业越飞越高。

王家庄子村一年做8000万只风筝。

产品升级,什么都可以飞中国风筝产业第一村由王家庄子一村、王家庄子二村、王家庄子三村、王家庄子四村组成。

这个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庄,生产的风筝放飞于世界各地的天空。

在王家庄子村国言风筝厂,挂着款式各异的风筝,满屋子300多个花型的风筝几乎都不重样。

国言风筝厂算是有着27个年头的老字号风筝加工厂。

单单一款“蝙蝠”风筝,就经历了多次变形。

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说,“蝙蝠”风筝素有“遍福”的寓意,造型简单,受顾客喜欢。

国言风筝厂最初制作的手工版“蝙蝠”风筝款式和用料都十分简单,后来根据市场需求,“蝙蝠”风筝在造型、材料、技术等方面持续升级。

国言风筝厂的负责人王国言。

像“蝙蝠”风筝一样,国言风筝厂每一款风筝都经历了这样的更新换代,并且逐渐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王国言深感市场的变化速度之快,所以几乎每年都在更新,旧款式淘汰,新款式紧跟。

在国言风筝厂,每年至少有12个花型注册知识产权。

风筝造型花样更新换代的背后,是生产方式的升级。

一个小小风筝,从印花、裁剪、缝制、穿边,到组装、质检、打包,就得十几道工序。

王国言说,从纯手工到半机械化,这二十年变化令人不可思议。

在生产车间,工人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缝制风筝布边。

从手摇式缝纫机到脚踏式缝纫机,到电动式缝纫机,再到缝纫机全部电脑化,工人和风筝也伴随着缝纫机一同“成长”。

工人和风筝也伴随着缝纫机一同“成长”。

“硬核”手艺人的变与不变王家庄子村一辈辈老手艺人将养家糊口的工艺做成了规模,推上了市场,并且在国际风筝节上走出国门。

如今,传统的手艺人越来越少,王兴胜就是为数不多仍然坚持做传统手工风筝的一位,并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王兴胜的手工风筝作坊。

在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王兴胜正在做龙头风筝的骨架。

院门口堆着的竹子,就是他扎风筝骨架所用的原材料。

竹子都是从南方运来的,而且得要秋天的竹子,因为这时候的竹子韧性好,再就是方便去掉外皮,容易粘合。

王兴胜今年45岁,从16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学着做风筝。

王兴胜说,入门的基本功就是劈竹子。

在这个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被竹子或者刀子划伤。

扎制风筝首先要制作竹坯,将竹子劈开,去掉内层,还要用刮刀刮去外层的“毛坯”。

王兴胜右手拿起特制的刀具,左手扶着两厘米宽左右的竹条,往下一拉就劈成了几毫米宽的竹条,动作十分娴熟。

王兴胜说,做纯手工风筝的窍门,一个要有兴趣,再就是得坐得住。

他做风筝,常常一天就坐上十几个小时。

一个龙头风筝骨架,分为龙鼻子、舌头、眉毛等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要多次才能完成。

王兴胜曾经为了做一个两米多高的龙风筝骨架,花了整整二十多天。

从框架到细节,来不得半点马虎。

光“龙头”,就要用50多块小竹条,每一条讲究不同的长度和弧度。

王兴胜点燃一盏酒精灯,把竹坯放在火上烤了一会儿,用手轻轻松松便拿捏出想要的弧度。

王兴胜遗憾的是,自己小时候没有机会学习画画,所以风筝骨架都是他一点点琢磨和反复实践完成的。

除了原汁原味的传统手工风筝,王兴胜也在创新,屋子里挂着各式各样的创新产品,其中一款猪八戒的风筝骨架就是他自己设计的。

王兴胜也在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但是传统手工风筝还不能完全用机械化代替,这也是他一直在坚持的原因。

互联网让风筝飞得更高更快王家庄子村很多风筝加工厂都经历了风筝销售量的波折,他们最羡慕的就是村里做电商的脑子活泛的年轻人。

2017年,由于村里的电商平台越来越多,风筝打开了更宽广的销路。

随后的几年里,王家庄子村的电商从两三家到了百余家,并且在2020年大见成效。

大学生王振林回村做电商。

28岁的王振林,是王家庄子村合利风筝厂的负责人。

2014年,大学生王振林回到王家庄子村,帮助父亲打理风筝产业。

王振林属于村里第一批做网店的,他“一边学习,一边上岗,摸着石头过河”。

2020年疫情期间,虽然线下分销商的订单逐渐减少,但线上电商平台的订单明显增多,王振林的网店也红火起来。

王振林说:“店里的风筝日销量突破了2000只,当时父亲也觉得很不可思议。

”父子俩一个负责线下,一个负责线上,成了放飞梦想的最佳“合伙人”。

现如今,王家庄子村80%以上的风筝加工厂都有了自己的网店,实现了线下线上同步销售。

原先的旺季就是清明前后,现在风筝在线上获得了更长的“旺季”,一只只“潍坊造”风筝搭乘着电商的“春风”飞向世界各地。

攥紧风筝线,飞出新花样在王家庄子风筝馆展示了这个村的“风筝史”。

王家庄子四村支部书记王振华说,村里做竹编的传统风筝,得有几百年历史了,真正成为名片是1984年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

据王振华介绍,在王家庄子村,从事风筝产业的有2000多人,年生产能力居全国首位,王家庄子村的风筝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而且还出口伊朗、阿富汗、欧美等世界各地。

在今年的潍坊风筝会,王家庄子村的放飞队也将“放飞梦想 健康中国”的风筝放飞于空中。

风筝产业的发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红利,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业,并且逐渐吸引年轻人回村创业就业。

坊子工业发展区副主任韩普庆。

随着风筝产业的壮大,当地依托这一优势发展起了乡村旅游采摘。

王家庄子村也面临转型升级,一个是生产上升级,再一个是销售上转型。

坊子工业发展区副主任韩普庆说:“近几年来,电子商务兴起,王家庄子的年轻人也开起了网店,办起了直播,红红火火,订单满满。

后期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风筝馆周边打造一个集风筝扎制、销售、电子商务、绿色农业于一体的风筝特色小镇,大力发展风筝产业。

潍坊风筝历史悠久,真正飞出“名堂”是在1984年潍坊第一届国际风筝节。

潍坊国际风筝节拉近了潍坊与世界的距离,让潍坊深度融入了世界。

王家庄子村也抓住机遇,跟“风”做生意。

小小风筝富了一方百姓。

五六十岁的老人做包装,中年妇女操作缝纫机,年轻人返乡创业做起电商,村民都可以在风筝产业链条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风筝,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收入,也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创新是王家庄子村造风筝的秘诀。

王兴胜做的都是纯手工风筝骨架,出货量不大,他追求的是独具匠心。

王国言的风筝加工厂,则希望与更多的像王振林这样的年轻人一起将风筝产业做大做强。

王家庄子村从纯手工扎骨架风筝,到风筝制作机械化;从货商前来收购风筝,到借助潍坊国际风筝会打开国际市场,再到电商、短视频等平台将风筝销售到山南海北。

如何深度挖掘提升世界风筝之都文化、品牌价值,并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是他们正在探索的问题。

这个“跟”风做生意的村子正攥紧风筝线,在国际舞台上飞出新花样。

上一篇:水浒q传表情包,水浒传搞笑图片
下一篇:靠窗座位号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